界面新闻记者 | 韩宇航
春节后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开始回升!
经历了今年春节前夕较往年幅度更大的规模回落之后,进入2月,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开始稳步回升。根据华西证券研报统计,截至2月7日,全市场理财规模为30.29万亿元,对比前一周增长了1458亿元。
今年春节前理财规模降幅较大,据华西证券研报统计,2025年春节前两周理财规模合计下降约2500亿元,数值处于历史同期高点。相比之下,2021年、2022年、2024年规模变动分别为-1480亿元、+2170亿元、-139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1月理财规模的变化也反映出近期理财规模“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点。
年底由于回表压力,理财规模会出现季节性的小幅回撤从而迎来“淡季”,第二年1月开始理财规模则将重回增长轨道。然而过去的两个月来看,这一规模似乎并不明显。去年12月规模回撤幅度低于历史同期,而1月则罕见迎来规模下降。
国信证券分析师孔祥表示,去年年底理财规模回撤不明显核心原因在于部分理财子尤其是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冲量,加大了产品让利和旺季营销。
根据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的观点,投资者的赎回行为是1月理财规模“反常”变化的主要原因:1月中下旬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回撤,其中偏债混合、短债理财代表产品回撤幅度一度升至4bp以上。在此背景下,部分投资者可能出于防御性目的进行赎回,从而带动理财规模降幅超出往年同期。
尽管规模开始企稳回升,但多位业内人士都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2025年银行理财还将面临“资产荒”的挑战。
这一挑战从近期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变化中也可见端倪。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存续产品市场上,开放式固收理财产品在2024年末的近1年收益率平均水平降至2.98%,下降趋势在1月仍未停止,截至1月末这一数据已降至2.86%,1月新发封闭式产品和开放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分别只有2.71%、2.37%。
一位资管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这一下行的趋势预计仍将继续,从信用债方面来看,资产荒的格局不会改变,短期债券市场还是面临风险,近期对理财市场的监管和对国债买卖的干预带来的政策风险也都将为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带来风险。从2023年理财年报来看,银行理财持有债券以信用债为主,占比超过四成。
国信证券研报预计,受债券收益率下滑和同业存款收益下调影响,2025年新发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大概率下降40bp-50bp至2%以下。
孔祥在研报中表示,业绩基准下限下调要求理财子公司更加注重投资策略的优化和创新,以在保持估值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同时,寻求更高收益机会。从具体方向上来看,一方面,挖掘固收类资产中有补涨机会的品类,如长久期信用债、金融债。另一方面则要在多资产投资中寻找机遇,探索权益及另类资产品种配置,如红利和Reits。
近期,平安理财、法巴农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发布2025年资产配置展望中,都对权益资产表示看好。
平安理财认为,当前政策环境积极,资金面保持充裕。基本面对股市的支撑或压制力大致平衡。在具体板块上,成长、消费板块表现或优于金融、周期板块。
施罗德交银理财也对全年A股市场的前景保持乐观:去年9.24政策组合发布后A股市场迎来转折,市场活跃度及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提升。进入2025年基本面稳步改善可能性大,下半年有望迎来企业盈利向上拐点。各项政策支持下的市场信心有望持续回升,内需消费、高股息红利、科技成长等主线方向明确,机会大于风险。
从节后理财公司的行动来看,多家理财公司也都在含权及多资产产品上加大力度。招银理财推出主打“精选固收+高股息+多策略”的“招睿目标盈安盈优选1号”理财产品。汇华理财近期也开始布局全球资产配置,打造全球化配置产品——固收增强趋势指南系列产品,据产品信息,该系列产品配置方向有三大部分:境内固收、跨境资产、权益投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