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评论丨发展碳交易市场,正面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 资讯
  • 2025-01-17 04:46:02
  • 13

  林伯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评论丨发展碳交易市场,正面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经成为欧盟的核心气候政策工具之一。从大国间气候博弈角度来看,随着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欧盟在全球碳排放治理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该机制不仅将迫使与欧盟进行贸易的国家重新评估其碳排放政策,也可能推动更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采纳类似的碳关税机制,以维护其国际市场竞争力。未来的气候谈判和国际贸易关系中,碳边境调节机制将持续实施是重要关注点。

  在碳边境调节机制政策中,欧盟认可进口产品已缴纳的碳成本,这意味着出口国可以通过先征碳税或者将出口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方式获得减免。因此,对中国来说,碳交易市场成为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重要工具。

  但是,碳边境调节机制政策的复杂和多样将给中国碳交易市场带来一定挑战。为此,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规划中提前考虑碳边境调节机制因素,从而统筹应对国内低碳转型和外部减排压力。

  近年来,中国已经密集出台多项碳市场扩容的前期政策。利用碳市场来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经成为国内碳市场下一步行动的共识。

  在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下,中国碳交易市场将面临若干挑战。一是将钢铁、水泥、铝等行业统一纳入碳交易市场可能让大量非出口企业遭遇成本挑战。如何平衡行业成本增长压力和出口损失是碳市场扩容的关注点。二是不同产业间的减排成本和效率差异可能导致配额分配不公平,进而影响碳市场价格变动。钢铁、水泥等行业可能减排相对困难。扩大覆盖范围需在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为了不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快速提高碳价需要一个合理的上升路径,并给予企业适应时间。三是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政策走势尚不明确,未来行业覆盖范围和纳入时间点有待观察。目前,欧盟仅声明将在过渡期结束后新纳入行业,但并未指明详细行业。从历史发展路径来看,中国碳交易市场设计多以推动国内减排为目标,而较少考虑CBAM等外部压力。从地方试点到全国碳市场启动,原本设想的纳入八大行业到只覆盖发电行业,从侧面反映出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建设存在各种阻力。未来,碳市场要应对多变的外部政策因素,政策的协调推行恐怕也会受到重重阻力。此外,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挑战,并推动中国碳市场在国内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全面且深入的措施来完善碳交易体系。

  第一,制定详细可行的碳市场扩容计划,结合国内低碳转型规划,循序渐进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目前,中国碳市场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为了与碳边境调节机制保持一致,钢铁、水泥、铝业等高碳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碳交易体系。碳市场扩容计划应结合中国低碳转型的总体进程以及国内碳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如现有市场参与者的碳排放量、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以及配额分配机制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各行业纳入顺序和配额分配机制设计,确保不同产业在碳市场扩容过程中能够有序参与。钢铁、水泥和铝都是重要的排放行业,需要事前谨慎评估这些行业纳入对碳市场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市场波动和经济冲击。

  第二,应密切关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碳关税立法进程,建立前瞻性的碳交易市场建设框架,确保碳市场能够有效发挥避险作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标志着全球气候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是欧盟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和应对碳泄漏问题的举措,更是全球气候博弈的新开端。随着欧盟率先推出碳关税机制,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出于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推动全球减排的考虑,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推出符合各自国家利益的碳关税机制。这意味着,我国高碳产业出口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今后,碳市场可能成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博弈的重要的避险工具。需要建立灵活的跟踪机制,追踪评估各国碳关税立法情况。在合理评估不同碳关税机制基础上,我国需综合国内和国外情况统筹规划碳交易市场,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外界政策的干扰。

  第三,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是确保碳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加强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建设,采用先进技术如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以高质量的排放数据助力国内碳市场的公平运行,为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此外,完善的MRV体系也将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减排努力的信心。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规则的发起制定,倡导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碳定价协调机制。加强与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对话,在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过程中争取更多的考虑和过渡期安排。同时,推动建立国际碳定价协调机制,促进全球碳市场的公平与效率。通过国际合作,分享我国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