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多位首席解读“适度宽松”

  • 房产
  • 2025-01-10 19:47:04
  • 1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多位首席解读“适度宽松”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适时降准降息”。

  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快速下行到目前1.60%左右,利率下行幅度达到 40bps,不仅导致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的利差收窄到2020年以来最低值,而且长期债券利率和短端7天期回购利率甚至出现了 “倒挂”。

  对此,多名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债券市场可能过度抢跑了货币宽松预期,需要重视债市行为同质化背后可能隐含的市场风险。例如,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近日在“2025债券市场年度论坛”上表示,应避免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要扩大政府债券的发行,必然需要货币政策予以配合,维持低利率、宽流动性的环境,但当前市场对于货币宽松有抢跑之嫌,应避免透支“适度宽松”的利好。

  另据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测算,1.60%左右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提前定价了大约30bps的政策利率降息。芦哲表示,长债利率快速下行隐含着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片面理解,“适度宽松”的“度”不仅包括适时降息降准,也包括多种政策工具呵护流动性。事实上,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不少流动性投放工具,主要包括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1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期限不超过1年的买断式逆回购,以及投放长期流动性的国债买入和降准。

  平安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刘璐坦言,考虑到当前的汇率压力、货币与财政政策节奏配合等因素,当前债券市场可能过度抢跑了货币宽松预期,特别是短端。近两个月一年期国债利率和一年期国开债利率最低分别为0.93%和1.20%,大幅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30-60BP,大致已经定价了40-50BP降息预期。从目前行情走势来看,市场已经自发开始对这种抢跑交易进行纠偏。

  此外,央行也将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继续关注长债风险。央行在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提及,充实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国债买卖,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这已经是央行连续四个季度在货币政策例会中提到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

  1月10日早间,央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多名债市受访人士认为,央行宣布暂停国债买入可能意在稳住长债利率,但此次只是宣布暂停买入,并没有卖出,表明流动性充裕或仍是其首要目标,但不排除后续仍有卖出的可能。

  保持利率水平与经济形势动态适配

  芦哲进一步指出,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适度宽松”,一是利率水平要“适宜”,多种政策工具协同发力。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2025年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低位的利率水平以及宽松的融资环境等,通过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大水漫灌”甚至“零利率”。

  芦哲坦言,良好的金融环境需要保持适宜的利率水平,可利率并不是越低越好,降息也有一个“度”的考量,即要保持利率水平与经济形势动态适配。2024 年至2025 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仍有较大概率维持 5.0%左右的增速水平,适宜适度的降息可以通过激发市场融资需求和经济活性,带动增长预期和通胀预期回升。

  他还提醒,但是如果脱离“适宜”的要求,利率过低反而会产生“资源错配”和“脱实向虚”等负面影响,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正常的货币政策,脱离中国经济形势的过度降息降准反而会损害经济增长前景。 

  另一方面,“适度宽松”的“度”指向在执行手段上,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不仅需要降息降准,也需要多种结构性政策工具共同搭配协同。

  据其介绍,2024 年货币政策在政策手段和调节方式上进行了重大革新,突破了过去几十年的操作传统:一是央行积极介入股票市场,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新工具,将股票市场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考量;二是丰富流动性投放手段,今年启动公开市场操作开展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交易,投放流动性更加主动、及时和精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24年12月尽管央行没有实施降准,但是国债净买入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规模均环比扩大,也实现了保持流动性充裕的政策目的。”

  芦哲表示,可以看出,在传统的降息降准之外,央行正在不断充实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形成货币政策的“组合拳”,极大地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有效性,而且增强了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资本市场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在其看来,2025 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也将体现为多种政策工具并行,新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存量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和传统的降息降准操作一起,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

  芦哲提醒,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既定调了“宽松”,也强调了“适度”。当前长债利率过快下行,实际上包含了对货币政策宽松“度”的片面理解。“适度”是指,在保持流动性供给充裕的同时,利率水平也要与中国经济形势动态适配。过低的利率水平容易鼓励金融机构交易“冒进”、过度加杠杆,累积金融风险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落地节奏要考量内外部多重约束

  至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节奏,央行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对此,刘璐解读,这意味着2025年降准降息仍然可期,但在节奏上要客观看待当前的内外部约束。央行在2024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进一步降息面临着净息差和汇率内外部双重约束。

  内部方面,截至2024年9月,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位于历史极低水平。在2024年9月24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也强调,9月降息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是中性的,这也说明央行高度关注净息差这一指标。

  外部方面,2024年12月以来,美国通胀数据仍偏强、美联储边际转鹰,美元指数创年内新高,外围金融市场波动显著增大,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对此央行在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明确提及“增强外汇市场韧性”,且重点强调了“三个坚决”,凸显央行对汇率维稳的决心。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认为,降准降息在落地节奏上仍兼顾银行息差、人民币汇率、债券发行这三点因素,这三者的变化也构成了观察开年货币宽松的三条线索。

  首先,新一轮降息降准需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端利率匹配,息差趋稳。2024年二季度治理银行“手工补息”,以及12月强化同业存款利率自律均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其次,降准降息落地仍有赖于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迎来“窗口期”。近期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体现为在岸偏强的中间价、离岸收紧的资金利率还有创下2002年以来新低的中美利差。

  再次,开年财政发力更为关键,货币宽松需要与之配合。春节前后以及2024年三季度两个传统的发债高峰期可能有降准配合落地。同时,降息将进一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利率,配合化债。最后,稳定预期也是降息降准落地时点的考量因素。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