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聊下马斯克的机器人大卫星

  • 资讯
  • 2025-01-10 05:11:03
  • 14

  来源:华尔街见闻

聊下马斯克的机器人大卫星

  马斯克关于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的需求和量产节奏匹配非常清晰,几千台是特斯拉内部工厂自用,几万台大概率是进入外部工厂客户了,几十万台一定得进入家庭to C场景。

  今天Elon关于Optimus机器人26年5万台,27年50万台的大卫星,其实之前特斯拉管理层在北美的投资者沟通中透露过多次:(感谢美股源信息提供)

2025年末预计生产“several K”几千台(IR当时说的是1000-2000台),用于测试,来识别出10-15项制造业的应用场景(特斯拉工厂自用)

2026年与外部制造业伙伴合作,共同实现“tens of thousand”也就是几万台的量产。

2027年,向公众开放,实现可扩展的培训方法,以进入更多行业,尤其是家庭场景

2026年希望实现BOM是7-8万美金,目标是降到汽车成本水平。(如果27年真的实现50万台,那就3.5万美金以下)

  因此需求和量产节奏匹配非常清晰:几千台是特斯拉内部工厂自用,几万台大概率是进入外部工厂客户了,几十万台一定得进入家庭to C场景。

  此外,特斯拉管理层还提到了一些长期问题:

  1. 技术成熟并不容易,管理层原话是“Optimus的难度大概是实现全自动驾驶的10倍”。车只有4个核心控制(左、右、油门、刹车),调节范围是线性的0-100%。但机器人运动设计几十个自由度、具有不同的力敏感度(例如手握鸡蛋和石头力度的微妙差异)。训练一个机器人也比训练FSD要难得多,车可以基于数百万真实驾驶视频数据集,而训练机器人仅靠看视频是不够的,需要真实的物理交互数据

  2. 为什么要类人形态。能够与已经为人类互动而设计的社会环境兼容(不意外)。比如打扫卫生、烹饪、爬楼梯等任务,类人形态可以更有效地与家居物品、建筑布局互动。非人形机器人,如工厂机械臂,能够处理有限的任务,但缺乏更广泛应用的多功能性。

  3. 目前仅仅是一个小团队,几百名工程师。研发特定任务的机器人或许可以更快实现商业化,但应用范围有限。Optimus初期会从特斯拉工厂简单、重复性任务开始(Pick and place抓取和放置)。短期来看工作速度仍然落后于人类,还不能实现对人的降本。但Elon对机器人的愿景是非常长期的,50年以上。当前的目标也不是EPS利润贡献,而是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因此,马斯克这次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大卫星,之前内部的目标就是这么定的。且听起来时间表、需求场景匹配挺合理。显然中间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成本和量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先有数据训练能力or得有能力进入场景获得数据、德州奥斯汀工厂和供应链能否在26年前准备几万台产能,等等。FSD也是磕磕绊绊一路质疑到看到曙光,相信AI加速下具身智能会有非线性的发展速度。

  此外,CES老黄演讲透露了另一个野心,NV目标肯定不止是卖铲子,“三个computer”、“mini 超算”,COSMOS,NV应该是想在算力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巨大的AI operating system。机器人、自动驾驶这种AI的超级应用,英伟达都会掺一脚。巨头之争大概率让行业加速。

  本文来源:信息平权,原文标题:《聊下马斯克的机器人大卫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