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五个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上海要更好担起责任,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强化“五个中心”的整体效应、平台效应、放大效应、辐射效应,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五个中心”建设既为上海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机遇,也对上海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标准。上海要依托“五个中心”的发展目标,坚持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解决“五个中心”发展中需要金融支持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五个中心”建设对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出新要求
金融发展不能成为无源之水。金融产生、服务于实体经济,伴随经济、贸易、产业的迅猛发展,金融业随之蓬勃发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顺利开展不仅为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创造经济发展环境,同时也对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的需求,比如离岸金融、跨境金融、航运金融和航运保险等特色金融业务。立足于为“五个中心”建设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要通过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边界拓展、金融监管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以金融供给侧改革实现上海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其他“四个中心”建设赋能,协调推动“五个中心”建设,从而形成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互促循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
以金融供给侧改革服务“五个中心”建设的发力方向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正处于功能提升的重要阶段,要坚持金融供给侧改革,针对“五个中心”的不同发展目标、阶段和任务,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精准性的金融支持系统。
一是构建产业金融的支持体系,提升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全球影响力。2024年,上海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新阶段,位居全球城市前列。围绕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上海正在重点加快构建“(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须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下的良性互动,实现对产业升级、转型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一方面,要服务产业发展的共性融资需求。现代化产业体系涵盖多种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企业、科研机构,需要借助信贷、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创新性金融产品,提供与产业发展周期相匹配的融资方式,形成全产业链、全周期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满足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融资需求。“2+2”产业面临转型发展,亟须提升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上海产业绿色经济转型。“3+6”产业资金投入巨大,“4+5”的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投研发周期长,社会资本投资不踊跃,政府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二是构建航运金融的支持体系,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辐射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围绕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要从航运产业金融和航运保险两个方向发力。一方面,增进航运产业链的特色金融服务。航运产业上中下游的融资能力存在较大分化,下游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要探索与港口、航运龙头企业合作创新供应链金融等特色航运金融产品,解决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题,实现航运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以完善航运保险产品补齐航运金融短板。航运金融落后构成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双重制约,其痛点在于航运金融产品线不够丰富,要抓紧推出离岸能源险、海事责任险和绿色航运保险等创新险种,解决品种和结构单一的问题;同时,依托航运指数期货的研发经验,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航运金融衍生品,进一步丰富航运金融产品线。
三是构建贸易金融的支持体系,增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全球推动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质升级,需要凭借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借助贸易金融创新促进贸易结构升级。要深化制度型开放,提高跨境结算、支付和投融资等方面的便利程度。依托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提升自由贸易账户能级,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跨境融资人民币投放规模,服务贸易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金融需求。要培育贸易发展新业态,支持新型贸易的特色金融需求。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是贸易升级的发展趋势,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这些贸易新业态的融资需求开展金融创新服务。例如,加大对绿色贸易发展的融资支持,推广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工具在绿色贸易中的应用,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满足绿色贸易新需求。
四是构建科创金融的支持体系,增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全球领导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处在从“建框架”向“提功能”过渡阶段,需要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解决金融与科创企业对接中存在的结构错配和风险错配问题,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塑造良好的科技金融发展环境。政府应从搭建并整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入手,做好科技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金融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科创信贷投入,打造政府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并购基金的基金集群,撬动并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破解结构错配带来的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丰富科技金融的供给产品,加快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租赁、科技信托等创新产品的推出;要探索投融资转化新机制,支持商业银行股权直投模式,试点设立投资功能子公司或理财子直投方式,增加对科创企业的长期金融支持,以“耐心资本”破解风险错配导致的长期股权投资不足问题。
五是构建金融发展的开放体系,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吸引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以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持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点在于以优化和改革提升存量金融业发展、以创新和开放培育增量金融业务发展。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制度型开放,扩大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上投资品种的开放范围,推动熊猫债市场规模扩大,加快以明珠债为主攻方向的离岸债券市场发展。增强全方位金融供给能力。进一步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吸引全球排名靠前的资产管理机构来上海展业兴业,提升上海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增加在岸和离岸优质金融资产的供给,鼓励围绕自贸区国际资产交易平台,开发创新性人民币离岸金融产品。优化上海金融业空间布局。提升陆家嘴金融城核心功能,拓展外滩金融集聚带发展新空间,打造以滴水湖为载体的金融湾,形成上海国际金融建设的“一城一带一湾”的三大发展核,叠加各金融产业园、股权投资机构和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空间布局,向“全面开花”的金融服务业布局演进。
有话要说...